农田小气象采集系统通常由传感器、数据采集器、数据传输模块、电源系统、上位机软件平台等部分组成,以下是具体介绍:
1. 传感器
- 气象要素传感器:用于测量各种气象参数。如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空气温度;湿度传感器可获取空气相对湿度;气压传感器能够测量大气压力;风速传感器和风向传感器分别测量风速和风向;雨量传感器用于测量降水量;光照传感器可监测光照强度;辐射传感器用于测量太阳辐射等。
- 土壤参数传感器:用于监测土壤状况。比如土壤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;土壤湿度传感器可测定土壤的水分含量;土壤养分传感器能检测土壤中的氮、磷、钾等养分含量;土壤pH值传感器用于测量土壤的酸碱度。
2. 数据采集器
- 主要负责对各个传感器采集到的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进行收集、转换和处理,将传感器传来的原始数据进行格式化和存储,以便后续传输和分析。具有一定的数据存储能力,能在一定时间内存储采集到的数据,防止数据丢失。还可以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计算,如计算平均值、大值、小值等统计数据。
3. 数据传输模块
- 负责将数据采集器处理后的数据传输到上位机或远程服务器。常见的传输方式有无线传输和有线传输。无线传输包括GPRS/4G/5G通信模块,借助移动网络将数据发送到远程服务器;也有采用LoRa、ZigBee等无线通信技术,适用于短距离、低功耗的无线数据传输。有线传输则包括RS485、RS232等串口通信方式,通过电缆将数据采集器与上位机连接起来进行数据传输,还有采用以太网通信方式,通过网线实现数据的快速传输。
4. 电源系统
- 为整个系统提供电力支持,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。常见的电源有太阳能电池板搭配蓄电池的组合,利用太阳能发电并将电能存储在蓄电池中,以供系统在夜间或阴雨天使用,具有环保、可再生的优点。也可使用市电作为电源,通过电源适配器将220V交流电转换为系统所需的直流电,供电稳定,但需要有市电接入条件。
5. 上位机软件平台
- 是用户与系统进行交互的界面,通常安装在计算机或手机等终端设备上。可以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实时显示,以图表、曲线等直观的形式展示各种气象要素和土壤参数的变化情况;具有数据存储功能,将接收到的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,以便用户随时查询和调用;能够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,如进行数据统计、趋势分析、异常数据检测等,还可根据预设的阈值进行报警,提醒用户及时采取措施。用户还可以通过软件平台对系统的参数进行设置,如传感器的采集频率、数据传输时间间隔等。
此外,在一些农田小气象采集系统中可能还会配备支架、防护箱等辅助设备,用于固定和保护传感器、数据采集器等部件,确保系统在恶劣的农田环境中能够正常工作。
相关推荐: